“第三届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研讨会”在京圆满举行 二维码
803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2023年10月28日、2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28日上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赵敏俐教授主持开幕典礼,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炳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暨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自力教授先后致辞,祝贺会议的召开。 赵敏俐教授开场表达了这次会议的宗旨,随着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大发展,我们正在从新的角度、借助新的文献重新认识中华早期文明。中华文明的探源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探源,还是精神文明的探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需用物质探源提供的实物材料来审视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开展以早期书写为核心的综合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近年来所开拓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它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学者的积极响应。 左东岭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和为现代文化建设服务的任务,同时也追求历史还原、求实求真的学术宗旨。我们将以文本形态和书写方式作为研究的重心,探寻文化真正的活力和创造性,坚守中国学者自己的立场。 李炳海教授在致辞中说,二十年来,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起到了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开展早期书写的研究,探寻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面对疑古派的怀疑或新的经学枷锁,我们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做出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回答,推出一系列厚重的成果。 过常宝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就是书写文化,早期书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文化经典的形成形态和功能。所以对书写方式的研究,既是经典研究的前瞻,也是经典研究的深入,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建构过程。 马自力教授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早期文明和书写备受关注,这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分关切的问题,学界需要以扎实的学术成果、严谨的学风来正面回应这种关切。希望以后继续举办这样的会议,并与海外汉学家进行学术探讨,让我们的影响走出国界。 参会论文围绕“中华文明和早期书写”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这些文章突破了传统的文学界限、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四场大会发言,具体包括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形式、特点、价值和意义;孔子“诗可以兴”的诗教思想、“诗可以怨”的诗歌功能、“安大简”《诗经》祖本可能为楚系《诗》传本、《山海经》名物书写的基本样式和运思机制、春秋赴告与《春秋》文本书写、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乐简字符的结构形态、汲古阁毛表校刻《楚辞补注》初印本和再印本的考辨等诸多话题。 小组讨论共分为两组,每组各四场。两个会场汇报交流的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关于早期文献中重要字词的考证。如对太室埙铭文中“乐”字、安大简《诗经·墙有茨》中“中冓”、《离骚》中“正则”“灵均”等的考证。探讨具体篇章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书写差异及原因,如武丁傅说故事在《荀子·非相》、清华简《说命》中载录,以及《庄子·盗跖》在《庄子》《列子》、张家山汉简载录的差异;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的文本内容及价值;铜器铭文中存在作铭者三类不同层次的铭文观念等话题。 二、探讨具体文本的书写特征和文化蕴涵。如郊祀歌《惟泰元》《天地》二章反映的同坛“合祀天地”郊祀制度;廖平《乐经存亡集证》对《乐经》文献的重建;屈原《离骚》《惜诵》《抽思》《思美人》《惜往日》五篇在主题、语词和书写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互文性;《诗经·国风》兼具风俗人情和推广教化的两重属性;《诗经·楚茨》《信南山》《宾之初筵》等乐歌保存周代仪式规范教育的理念;《诗集传》与《朱子语类》对解经体式的变革;《训典》和《书》的功能、称名在宣幽之际发生的变化;《尚书•盘庚》关于“天下之中”观念的变迁;《史记》《汉书》等史传文本确立传记书写的“事实真实”和“叙述真实”;“隐”作为文体的特征及其与赋的内在关联;汉代文学家族关于汉赋的创作;《左传》如何成为古代经典文本等话题。 三、涉及学科融合的理论探讨。如《诗经》的整体结构、诗歌编次与周文王存在密切逻辑关系;周代培养贵族德义精神和政典活动中恰当使用“乐语”,凸显出《诗》的书写文本在《诗》教活动中的重要性;《诗经》“析薪”婚俗与承自殷商而发展的东方连类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口头与书写问题纳入传统文献考证学的价值和意义;宗周贵族统治的宗法制是贵族“共和”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重新认识东汉章句学与文章学之间的代兴关系;“道古”作为语言修辞技巧在口头对话和书面文本中的应用;《尚书•盘庚》中所体现的中国早期的地中观念等话题。 闭幕典礼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卫国教授主持,邵杰、赵培两位教授对两个小组的讨论进行了简洁周全的总结。最后由黄灵庚教授、赵敏俐教授进行闭幕致辞。黄灵庚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一大特点,是给与会所有学者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交流,带动学界形成新的学术风气。赵敏俐教授最后做了简单的总结,他说,作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我们研究的动力,是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研究,同时为中华民族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学理上的帮助,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大家带着高度的学术热情来参加会议,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互相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他对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并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大会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