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首届新青年诗会在安徽天柱山举行 二维码
591
来源:《诗歌月刊》 12月16日下午,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诗歌月刊杂志社、天柱山管委会、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诗歌月刊》首届新青年诗会(全国青年诗人改稿会)在安徽天柱山炼丹湖畔成功举行。本次诗会面向全国汉语诗歌青年写作者征稿,从来稿的300多位诗歌写作者中遴选出12位青年诗人参加此次诗会。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周庆荣,《十月》主编助理谷禾,诗人余怒,批评家、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草树,北京十月文学院副院长陈巨飞等担任诗会改稿导师,以分组的方式对黄轶凡、鸥可、施岳宏、何瑶兰、非非、杨不寒、冯默谌、火棠、王江江、徐魏蔚、单永帅、林宗龙以及《诗歌月刊》“丰翼”培养计划诗人刘应姣、潜山当地青年诗人高云方等14人的诗作进行详细点评。诗会由《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主持。 诗会分成三组进行改稿。导师们分别从诗歌的语言、意象、主体性等方面进行细致、具体地分析,指出学员诗歌中的闪光点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导师们还结合自身的创作实际与经验分享诸多“秘诀”。如:要从语言的深层出发,写形态与现实;不急于让诗发生,需要自然呈现,同时也要警惕非诗的表达,对意象的择取要考究,追求写作的准确和质感;书写过程中要保持专注,注重诗之空间的有限和无限性的连接,结尾设置需多样化;加深文本的辨识度,探寻人与自然的互证关系,要明确诗的主体;要加强诗歌语言的独创性与现代性,拒绝表达的无效性等。 会上,学员们专心聆听导师对诗歌文本的深入剖析,细心记下改稿细节。通过此次诗会,学员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明确了今后的诗歌创作方向。 黄轶凡的诗在思考中产生,密度比较大,意象众多,色调晦暗,能给阅读带来阻力,仿佛水中趟步,但诗歌表达和词语使用的量度,仍然需要更谨慎地把控。杨不寒的散文诗整体上属于一种“文化诗”,组章中的部分段落和语词,在化古上稍显艰涩,存在些微掉书袋的痕迹。冯默谌的短诗写作需明晰诗歌的发生问题,在语言和节奏上,要构筑文本的内生张力,呈现短诗爆发力的特点和优势。单永帅诗中有独特的舒缓气质,节奏不错,但部分句子比较松散,还需多加提炼,取其精华。高云方的诗想象力丰富,跳跃性大,但写作要有依据,注意诗歌的合理性。 黄轶凡的诗歌需要增强“主体的克制性”。在表达中可以更为具体、直接,放大词句“能指”与“所指”的功效,让言说进一步敞开,把对“客观呈现”的解释权转交给读者。杨不寒的散文诗以《史记》为书写对象,意图以现代经验揣摩古人境遇,如果诗人能够把对古人遭遇的书写,转换成对存在本相的揭示,其诗性应该能更进一步。冯默谌诗歌中的理性写作需关注词与物的写作关系,克制自己的表达,对事物或场景的描述要客观、直接,以真切的感受展现事物的独有特质。单永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语言整体比较简洁、清新,呈现了干净的气质,但容易掉入同质化的陷阱,需深度发掘意象之间的联系。高云方《变革》一诗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存在,既是语言体,又是存在体,这样的写作是一种对自己的转化,需细究转化之间的关系,诗中本体和喻体的区分不是很清晰。 鸥可的诗多半关于自然,尤其是《葬雪记》《鹰笛》,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具备一定的哲思,但对自然风景的命题,需要进一步突出“我”的意义和存在,需要建立人文和风景间的互证,凸显出自我的主体性。施岳宏的诗歌主线索是叙事,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与目标事物保持距离,使作品具有超出现实的多义性,辨识度较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取舍,走出日常中的琐碎感,要凭人格弱化生活中的杂质,以此完成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何瑶兰的诗歌写作要战胜生命体验中让自己幽暗下去的部分,将自我经验与个体融合得更紧密,聚焦点更集中。非非的诗具有纯洁性和神秘性,可以看出他致力于一种普遍性意义的表达,一定程度上能给予人慰藉,但在日常的事物中发掘神性,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后续写作要在语言的宽度和长度上不断拓展。刘应姣的诗歌诗风凌厉,有批判精神,《荒诞性》读后具有痛感,但叙述时,对日常风物的描述还要更深入一些。 鸥可的写作是处于野蛮生长期的写作,仍在试错阶段,诗歌具备一定诗意,但应避免语言上的陈旧,需加强自身语言的独创性与现代性。施岳宏的诗需要更精巧地运用陌生化技法,形式上也要注重逻辑的合理,多向诗歌介入生活性的表达,将世俗与超俗、具体与抽象的内容构建成具有对冲特质的结构,形成更强的诗歌张力。何瑶兰的诗歌完成度很高,像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具备冲突,比如“一座生锈的古寺”,用了工业的概念突破以往对寺庙的形容。但诗中不够凝练的表述比较多,部分句子排列没有处理好,缺乏变化。非非的诗歌语言节奏感较好,松紧转换得当,但要在词汇量上下功夫,不断容纳新的词汇,避免固化的表达。同时,诗歌中部分语言表达的无效性,以及意象的反复使用值得注意,后续要破除阅读所带来的影响,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刘应姣的诗歌题材开阔而广泛,敢于触碰多样的事物,但作品的含诗量还不够,延宕感不足,诗性的呈现有待提高。 火棠的诗技巧娴熟,节奏飘逸轻快,《同学剧》用游戏化的语言风格写生活的日常,修辞上流光溢彩,但会出现一个危险,就是导致语言失去核心,失去现实因素。语言应该是为了走向创造,重塑自我与现实,诗里需要融入更多现实的丰富性和广阔性。王江江能在常见的场景和事实中发掘诗意,但要注意保持诗歌书写的专注度和完整度,表达的人、事件和情感不能太破碎,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去想象、书写、呈现。徐魏蔚的诗歌气质干净、准确,《捕蜜》一诗很有独特性,诗中的对比非常新颖,但要着重把握诗歌的有限和无限,在有限中把一个点写清即可,不必填充过多内容。林宗龙的诗主要以叙述为主,但他的叙述既具体又清晰,同时又特别干净和凝练,没有多余枝蔓,在朴素的叙述中寻找一种怦然心动的诗意,宽阔而深入,具备强大的力量,还需继续保持这种专注,不要受外界干扰,保持探索,不断尝试与拓展,变得越来越广阔。 火棠的诗需注意两点,一是诗的语言要有反文学性,二是要创造出崭新的诗歌语境。王江江对词语的使用干脆利落,不过要注意词与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感觉,要从旧的语境退回到白话,从而组成一个新的语境,诗歌要有波折、有跳跃,要有出乎意料的东西表达出来。徐魏蔚的书写功底扎实,《如是爱》开头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打破读者熟悉的旧模式,尤其“生活善变如孩儿心”,点出了诗眼,但句式上可多加变化,带来更多的陌生化与丰富性。林宗龙的诗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语言和形式的异质性,诗歌部分处理有待改善,如《教孩子们感受诗》结尾:“而我们仍旧贫瘠”。这句转折得过于理性,建议去掉,直接以上一句结尾即可。
文章分类:
诗歌资讯
|
|